张志强,张志强讲师,张志强联系方式,张志强培训师-【讲师网】
互联网+全息领导力
52
鲜花排名
0
鲜花数量
扫一扫加我微信
张志强:新加坡的多元化:新加坡是“华人社会”吗?
2016-01-20 1812

   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2015年3月24日凌晨逝世,小国伟人与世长辞。李光耀作为华人后裔,建立了在世界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新加坡。华人提起新加坡和李光耀,也每每觉得与有荣焉。但是,新加坡真的是“华人社会”吗?这是个问题。

  如果近距离观察新加坡这个国家,你或许会觉得很奇怪。因为在新加坡,可以代表国家的标志,基本上都被物尽其用,分给了不同的族群——华人虽然占了人口的绝对多数,但新加坡国旗上的星月则象征穆斯林,英语作为国语,文字却采用了中国大陆的简体字,而台湾则是李光耀最常出访的地区。这一切,会不会太奇怪?和我们一般印象中新加坡是个“华人社会”是不是不太一样?

   不同肤色的新加坡儿童

  我们需要大概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历史。新加坡以前叫“Temasek”,是个马来名字,14世纪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译为“单马锡”。1819年,英国人莱佛士(T. S. Raffles)将新加坡开拓为贸易商港,开启新加坡的殖民地时代。新加坡起初并没有太多人口。1850年代,由于华人苦力被无情剥削,民怨极大。1877年英国殖民政府设立“华民护卫署”(Chinese Protectorate),第一位护卫司是毕麒麟(W. Pickering)。由于有了保护,1880年代后,华人入境人数大增。

  来到新加坡的主要以中国南方的华人为主,且多为下南洋的苦力。特罗基(Carl Trocki)在其著作《鸦片与帝国:新加坡殖民地的华人秘密会社》(Opium and Empire: Chinese Society in Colonial Singapore)中,介绍了早期英国人管治新加坡华人的方法。英国人以方言为单位,将华人分为不同的“帮”,然后安排相同方言者居住在不同的区域,殖民政府与帮派首领共治地方。

  1900年,英籍海外华人公会(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)成立,华人的势力扩大。而新加坡当时已经有了中华文化的承续,例如被称为“新加坡的圣人”的林文庆,还有与保皇党联系密切的邱菽园(他也是第一个将新加坡称为“星洲”的人)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,康有为、孙中山等人先后来到新加坡,据说引起非常大的反响。不容否认,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非常密切。

  19世纪下半叶,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渐成规模。商人颜永成1886年资助开设英华义学(Anglo-Chinese Free School),他在开学仪式上说:“我很高兴知道,学生也能在这里获得华文知识。对我来说,华文是华人子弟重要的一环。学童长大成人后,兼通华英文,将比那些只从功利思想出发,为了在海峡殖民地生活而只接受英文教育,却丢弃了原来属于他们国家的语文的人会是较好的公民。”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,新加坡当地的华文学校也开始教授白话文。

  在漫长的历史中,新加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本土文化,例如新加坡有一种“洋泾浜”叫“峇峇马来语”,是一种由马来话、福建话、英语混杂而成的语言。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,当时也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。例如,二战时的华侨烈士林谋盛,他的牺牲到底是爱中国还是爱新加坡,成为争论不休的谜团。

  从以上这些,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加坡的族群实际上并非单一的。尤其战后,从南亚的印度到东南亚的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国家,欧洲老牌帝国主义殖民国家被打得七零八落,反殖运动高涨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李光耀领导的“人民行动党”高举“多元种族”旗帜,同时也是因为反殖而在1959年新加坡大选中获胜。可以这么说,新加坡的身份认同,很大程度上诞生于对“外来者”的抵抗。   

    2014年,新加坡发行一套8枚的节日邮票,分别为华人节日、穆斯林节日、印度裔节日和西方节日。

  那么,在新加坡独立建国的运动中,中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呢?1956年,当时即将上任新加坡首席部长的马歇尔(David Marshall)访问北京,周恩来总理对他说,中国政府希望看到新加坡华人取得当地公民权,并全心全意效忠新加坡,任何取得新加坡公民权的华人,将立即停止“拥有中国公民权,不过他们当然仍旧保留固有的种族与文化的关系”。1963年,英国人以新加坡太小不足以独立为由,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合并。但是,两个地区在各方面很快发生剧烈矛盾,联邦仅存在两年即宣告破裂。1965年,新加坡被迫独立。

  一个如此小的政治体,在冷战的大环境下,身处如此复杂的东南亚,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必须选边站。他的选择是:和中国大陆“划清界限”。这个决定并非建国之后才做出,早在1949年,新加坡成立马来亚大学,就只招收英校毕业生,如果回大陆深造,则不能返回新加坡。李光耀坚定地和美国结盟,对铲除国内的左派势力毫不留情,整顿所有的华语学校。1959年至1978年,华校生从46%降至11%。1980年,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新加坡国立大学,昔日南大成为今日南洋理工大学,英文教育占绝对。1983年,华校小学人数仅为2%。

  但作为一名务实的政治家,李光耀是同时玩十个球的魔术师,巧妙地在各种政治势力间周旋,他不会放过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。1976年,他访问中国,会见了毛泽东。之后,华语在新加坡“咸鱼翻生”,李光耀本人带头苦学华语。同时,李光耀强调要在新加坡重建中华传统文化。这一切的背后,都有非常实际的考虑。向中国示好,为新加坡带来巨大的好处,例如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等。

  到1990年代,第一批“双语新生代”长大成人,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新加坡人崛起。1996年9月21日《海峡时报》上一篇名为《认同感:危机与机会》的文章如是写道:“我同情老一代,我了解他们,今天我拥有的一部分,是他们留下来的。但我知道必须跟他们不同,因为我没有他们所负担的心理与历史包袱。”

  1990年的人口调查显示,华人在新加坡占总人口的77.7%(210/210万人)。其实早在1824年,新加坡的第一次人口调查中,华人共占31%(3317人),当时已是多数。但新加坡的务实姿态,导致她是一个“多元社会”更甚于“华人社会”。新加坡的非华人人口比例超过22%,而在地缘上,因为处于马来群岛的中间,新加坡的文明延续也非来自中华(朝鲜、日本、越南处于中华文明辐射区)。当我们在谈论新加坡时,最好不要想当然认为她是华人社会。

全部评论 (0)
讲师网成都站 cd.jiangshi.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
培训业务联系:小文老师 18681582316

Copyright©2008-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-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
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