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致可分三种,这三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,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。
1.动态无声交流。动态无声交流主要是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,又可区分为:面部表情——脸语;用眼传神——眼语;点头肯定否定——头语;挥手以示赞扬或批评——手语;身体的方向、姿态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可运用必要的体语与学员相互沟通,有时会收到“此处无声胜有声”的效果。
2.静态无声交流。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。据研究,人与人之间互动时的空间距离也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。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在教学活动中,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与学员之间的空间距离,如走近或远离,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等,以达到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目的。
3.有声交流。有声交流指辅助言语和类语言,又称“副语言”。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,如声调、重音、音量等,它属于言语表述的一部分,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。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,如笑、哭、叹息、呻吟等。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,但在特定情境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、感情等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类型。
以上仅就非言语行为大的方面进行分类,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,并不存在机械的单调的使用方法,而是将三种类型综合起来,并配合语言讲授进行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