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建军,朱建军讲师,朱建军联系方式,朱建军培训师-【讲师网】
52
鲜花排名
0
鲜花数量
扫一扫加我微信
朱建军:作为佛教方便法门的意象对话
2016-01-20 7004
  我是一个心理学家,同时也是佛的教诲的信仰者。
    这两个身份在我看来,是并行不悖的。
    虽然,我也不得不承认,现代科学的基本假定,和佛教是有一些不同的。比如,科学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是实在的,而佛教认为这个物质世界只是心的产物。但是,我认为这不过是因为科学还不够完善而已,科学中比较先进的部分,比如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,实际上已经和佛教逐渐接近了。而科学精神中,那种实证的态度,和佛教并无抵牾。
    佛的教诲是永恒的,当代的科学,包括心理学都并无可能超越。但是,但佛所说之法,是针对听众的特点,有不同的方便法门。听众不同,方便法门就需要有所变化。现代人不同于古人,所以需要以不同的方便法门,以诠释永恒的佛法。
    心理学中,可以发展出这样的方便法门。毕竟,心理学关注心或者说精神活动,也是佛教关注的内容。而心理学中,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为了缓解人的痛苦,虽然不如佛教那样究竟,但是也是一致的方向。
    因此,作为心理学家,我觉得并非不可以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学的发现为基础,创立一种符合佛理的,又适合当代人需要的方便法门,以有助于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和解脱。
这是我试图去做的事情。
 
意象对话心理治疗
    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,创立的一种方法叫做意象对话心理治疗。这个方法经过10几年的实践,证明对多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有治疗效果,也适合帮助没有达到心理症状水平的普通人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扰,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心理成长并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。我认为它还是一种符合佛理的,可以作为佛教方便法门的心理修炼方法。下面我对意象对话先做一个简单介绍。


1.基本理论
    在心理学的会议上,我一般只讲意象对话心理学理论中比较浅显的部分,提出意象对话沿袭心理动力学传统,以心理能量为基本理论假设。但是实际上,意象对话的心理学理论超越了心理动力学传统。
    意象对话心理学理论认为,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经验本身,是不可言说的一种“感受”;而人通过“符号化”,把心理经验分类给予标志后,通过符号的关系建立了一种符号体系;这个符号体系构成了人的心理世界。这之后,人所看到的世界实际上就是这个他自己用符号构造的世界。
    人所使用的符号体系中,除了我们大家所最常用的逻辑思维体系,还有原始的认知体系,这个原始认知使用象征性的意象作为基本范畴,运用俗称形象思维和原始逻辑进行运算和推演,意象对话就是在这个层面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。


2.基本技术
    心理咨询治疗师指导来访者从某一个意象开始,做连续的想象,想象中将出现各种象征性的意象,出现各种不同的故事情节。同时心理咨询治疗师分析这些意象,判断其象征意义,同时体验这些意象,借助它们感受来访者的情绪、心理冲突和心理困境。但是,心理咨询治疗师并不把自己的分析解释给来访者听,不打断来访者的想象过程。心理咨询治疗师只是通过引导,让来访者更多的在意象层面去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心理。或者,心理咨询治疗师通过改变来访者的意象,通过重新解释意象、给出新的意象等方法,直接改变来访者的意象。从而使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。
    我们最常用的另一种创新的技术是人格意象分解:人格的各个侧面可以用拟人化的意象表达,想象中每个人格的侧面都是一个单独的人,有自己的名字、性别、年龄、外貌、服饰和性格偏好,我们称之为“子人格”。通过诱导,我们可以让每个人发现他的子人格,目前我们发现的子人格的数量在16到62个之间。心理冲突反映在意象中就是同一个人心中不同子人格之间的“人际冲突”。通过意象对话,我们可以调节这个子人格之间的人际关系,从而使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。部分“子人格”可能会是荣格所说的原始意象,这些形象附着着极大的心理能量,对他们的调节会带来个体深刻的改变。
    在意象对话的心理咨询治疗过程中,上述基本技术有很多具体变式,以及许多其他具体技术如感受现实状态、“心语”喊叫、意象自觉宣泄、需求表达和等待、自觉行为矫正、宁静思维、宁静阅读、提醒或断喝技术、忏悔技术、躯体与躯体意象技术、意象表演、故事和意象性口号、爱心帮助别人、立刻反例技术等。
    在佛教修行中,我们也可以用意象对话方法达到一个具体小目标,比如,出家人的性冲动需要克制,但是有时会有些困难。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下面有一支香,想象性能量被点燃,香烟飘到身体上面——这个方法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性的能量,使之转化为高级的能量比如慈悲和智慧的能量。


3.基本原则和方法
    当来访者意象中有一些看起来很丑陋、肮脏、破败、衰弱等不良意象时,如意象中的房子摇摇欲坠、意象中的土地荒凉干旱,这往往象征着来访者的心态不健康,我们可以让他在想象中想一个更美好的意象,比如想象有另一座房子是结实整洁的,坐落在绿草如茵的美好环境中,这就是替代。
    我们也可以改变这个意象,比如,修理破败的房子,浇灌干旱的土地。
    意象对话中一种主要的原则和方法叫做面对:如果在意象中出现了令人非常恐怖的形象,比如凶恶的鬼怪。一般人常用的方式,要不就是想象自己逃跑,要不就是想象自己隔离,或者就是和这个鬼怪战斗等等。而意象对话过程中,我们建议来访者不做这一切,让他只做一个事情,那就是什么也不做的继续看着这个鬼怪,不逃跑不隔离不战斗,只是看着,这叫做面对。我们发现,如果你能坚持面对,那些可怕的意象最终会转为不可怕的意象。
    如果意象中出现了让人厌恶、轻视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纳的形象,比如癞蛤蟆、死尸、蛆虫、乞丐等等,一般人常用的方式是,想象自己杀死、抛弃或欺负这些意象。而我们建议来访者在意象对话中不要这样去做,这被称为接纳。
    另外,意象对话中,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意象,比如,意象中有病人,我们可以想象中为他疗病,意象中饥渴的骷髅,我们可以给她水喝……。
    另一个主要原则和方法叫做领悟,具体说,就是我们在意象中要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,如果意象中有个伤员,那末,他是为什么而受伤?过去发生过什么故事?如果意象中有个愤怒的恶鬼,他为什么愤怒,过去发生过什么?
 
意象对话是佛教方便法门
    1.意象对话与“空性观”
意象对话认为:通过符号化过程的建构,在心理经验的基础上可建立心理世界。心理世界是建构的产物而非实体,这符合佛家观点。
    按照佛教的术语,符号化过程就是“分别心”,分别心所见世界非实体,本性是空。
    一般人以为存在的那个现实世界,按照佛教唯识学,是五识缘色法而产生的幻象,并因(佛教术语中的)意识而构筑起心里的世界形态。用心理学的术语,就是,我们因“感觉”过程,以及因“知觉”和“想象”和“思维”而认为有个物质世界存在并具有种种科学规律。意象对话心理学也有一致的看法,认为佛教中的“五识和意识”、心理学中的感知觉、想象和思维,都是“符号化”过程。而符号化构筑的“世界”本质上只是心的这个构造过程的产物而已。
    和一般心理学有所不同,但是和佛教相同,意象对话认为,意象,可以不是缘色法,而是缘第八识“阿赖耶识”的种子而生。当然,其本性依旧是“空”,并无实体。
    在意象对话过程中,让来访者相信意象本无实体,比让人们相信物质世界本无实体,要容易一些。比如,在意象中看到鬼,我们可以告诉来访者说,这些“鬼”并非真实存在,只是我们心中的种种消极情绪所“化现”出来的形象,多数来访者是比较容易接受的。


2.意象作为“相”的“有”
    虽然本性为空,但是这并不妨碍“心”创造出种种“相”。
    意象,就是心所创造出的相。或者说“意象”是在佛家所说的“我执”基础上通过分别心而建立的“相”。
    意象的象征意义,就是这些相背后的善恶苦乐种种心态。抑郁,就会在意象对话中,看到那种幽幽的女鬼或者褴褛衣衫的可怜鬼;愤怒,就会看到青面獠牙的恶鬼;嫉妒,就会看到暗绿色的鬼或者癞蛤蟆……。
    意象对话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:心为大画师,能画种种法。我说意象对话是佛教方便法门,也是因为在意象对话中,比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更容易让来访者体会到,意象是空,意象是心所创造,而且这些相反映的是心态,这样一些佛教的道理。
    如果意象本质为实体,那末我们就很难改变它,因为意象本性为空所以可以转变。而转变意象就转变了心态,转变了心态我们的生活就转变了,因此,意象对话可以帮助人们。


3. 意象对话的“自知”是佛教的“觉”的开始
    意象对话的基本目标是获得更好的自知,这和佛家以觉为中心的原则一致。
    通过意象对话,特别是意象对话中的领悟方法,我们可以看到消极的意象是如何产生的,我们会发现,一切消极意象的产生并非无缘无故,而必定有一个过去的原因。我们可以看到在意象世界中,某个意象人物的选择带来了未来的一个后果,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。意象的本性是空,是虚幻,但是因果不空。而且意象对话中,因果呈现(比现实生活)更集中、鲜明。因此意象对话有利于人了知佛教中的因果法则。
    举例说,如果一个人想害现实中的一个同事,他设想如何陷害这个同事,因此,他就要在自己的脑子中,构想一个情景,在自己的脑子里,想象出一个“同事”,想象自己怎么害他。而这样的想象,实际上在他自己的脑子里,创造出了一个以那个同事形象出现的“子人格的意象”。当他陷害了这个同事,他自己的脑子里那个“同事形象的子人格”也就被他自己脑子里的“自己形象的子人格”所害。这以后,他自己脑子里的那个“同事”就会想要报复他自己脑子里的“自己”,从而,在他自己的脑子里(或者按照佛教的术语说,他自己的心里)就开始了一场报复和反报复的战斗。他不可能逃开这个“同事子人格的意象”,因为那是他自己心灵的一部分,是自己想象的产物——因此,害人者必得恶报,不仅仅是因为他得罪了现实中的那个同事,而是因为害人就是害己,害现实中的人的同时他就在还意象中的一部分自己。
    觉知这些,是对因果的觉,也是佛教的觉的一种形式,虽然这还不是“彻悟”,但是也是一种领悟。这可以让来访者心悦诚服地不再做不适当的行为,以避免不好的果报。
4.意象对话的“无我”观
    意象对话的人格意象分解,让我们发现一个人是由“子人格”组成的,由此可以让我们知道,人并没有一个“自我”,所谓自我不过是各个子人格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总体形象而已。就如同一个学生的一个班级是由几十个人组成,一个人的自我也是由几十个子人格组成。
我们可以看到,这和佛教所说的“无我”的原理是相同的。而且我们可以说,意象对话的方法,更清晰地显现了无我的原理,也更容易让人们体会到无我——几十个子人格,哪个是我呢?都是也都不是,“我”就是这些子人格共同构成的一个“总体形象”。


5.意象对话的“会心”和“共情”
    意象比逻辑更能细致地反映人的心态,因此,从意象对话出发,我们会更容易达到共情。
在意象对话心理学中,我们认为共情活动可以细分为几个过程:第一,我们可以不通过“符号化”,直接感受到别人的感受,直接经验别人的心理经验。这一步我们称为“会心”。第二,我们要分辨,我们某个时刻的感受,究竟是我们感受到了别人的心,还是我们自己的心。第三,我们要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感受。这三个过程的总和,叫做共情。
会心和共情的完成,需要人具备一个能力,那就是“直接感受别人的感受”,我们认为这个能力是人人具备的。这和佛教的说法相同,佛教认为我们都有潜力修成“他心通”,而他心通就是我所谓的会心——不多也不少。
    因为我们不同的人,本来“心”并非阻隔的,本来就是相通的——如果不相通,那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和别人相互独立的“我”存在了,这和佛教的“无我”观就不一致了。既然我们的“心”相通,我们当然都应该能够他心通。现实中,我们之所以不能他心通,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无我的道理,误以为我们和别人是相隔的,所以失去了这个能力。


6.作为动态禅定和观想的意象对话
    意象对话的操作方法,包括“面对”,“接纳”等方法中,也都体现出了佛家的“不拒不纳”的态度。
    面对,是一种“观”,一种对于意象生灭的观,符合四念处中的基本原则。面对中还有禅定。面对恐怖的意象而不逃避,战斗或者隔离,恐怖就会耗尽——这就是不拒不纳。逃避、隔离或者战斗,都是以一个意象中的行动,试图压抑或者干预原来的意象,实际上也都是一种广义的“以一念压一念”性质的活动,我们建议来访者“只是面对”,实际上,就是一种禅定。这个禅定不是定于一个不变的念头或者意象,而是允许意象本身变化,而看着他变化的“观察的心”却不随之而动,所以是一种动态的禅定。
    同样,接纳,也是一种观,也是一种动态禅定。而意象对话的其他方法也都契合佛教的原则,比如我们在意象中帮助那些“鬼”或者“受伤的人”的过程,也是一个广义的布施活动。有人怀疑这个“虚幻”的布施是不是有用?毕竟这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我去做慈善,给现实中的一个乞丐布施钱——但是这样怀疑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,实际上,从佛理看,那些意象说虚幻固然虚幻,现实世界中坐在地铁里要钱的乞丐也一样虚幻,实际上并没有实体的众生存在,但是这并不是说布施行为没有意义,对“虚幻”的众生布施也一样是有好的果报的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这些意象中的助人(或者救鬼)行为,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观想。在心理学角度看,是一种对积极行为的“想象学习”。无论从什么角度看,都是有益的。
    总之,通过种种具体方法,意象对话可以化解一些“业”。它最有效的作用,是可以把人的心态,从地狱饿鬼畜生道,转化为人天善道。如果辅以意象对话的高阶的方法,也可以有助于解脱之道。
    以上是我从佛教角度看意象对话,所得到的一些见解。总的来说,我觉得意象对话契合佛理,对人心理的改善甚至对佛教修行都是有用的,是一个可用的佛教方便法门。当然,意象对话的原理深奥,实际操作也很复杂,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受到专业训练,仅仅看了意象对话的只言片语,就自己胡乱使用,也是很有危险的,比如他可能会受到出现的鬼的意象的恐吓而失去正确应对,反而给自己带来心理问题。如果我们正式受训学习,则可以大大减少这个风险。通过意象对话,积累资粮,走上佛教所指引的解脱之路。
    由于时间关系,本文展开不够,而且也会有其他问题,希望各位心理学同行,佛教善知识能给予指教。
全部评论 (0)
讲师网成都站 cd.jiangshi.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
培训业务联系:小文老师 18681582316

Copyright©2008-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-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
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